快消息!朱逢博:代表作千首,拿不出1万块,守丈夫骨灰15年很寂寞

时间 : 2023-03-21 03:16:45 来源 : 狼子川

1992年朱逢博永远记得,丈夫施鸿鄂,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,医生说是心脏病,必须要做搭桥手术。

夫妻两人是行业的佼佼者,粉丝无数,从业以来演唱歌手几千首,按照他们的知名度随随便便唱一首歌都能拿到几千块的报酬。

可是到了紧要关头朱逢博,搜遍了全家的积蓄,才找到了6000块钱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最终靠着亲戚朋友借助,才勉强凑够了1万。

1

朱逢博出生在1937年战乱的中国,值得庆幸的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,对朱逢博很是宠爱。

在朱逢博八岁以前一直活在颠沛流离当中,除了吃不饱外,在母亲的保护下生活也算安稳,跟随父母回到故乡济南才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。

父亲是水利工程师得以重任,家庭变得富裕以后,父母便琢磨着给女儿朱逢博报一个兴趣班。

朱逢博摇摇头,表示自己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工程师。

父亲听我女儿的梦想哈哈大笑,这可真是他的宝贝女儿呀,家里一个大工程师指导朱逢博的理科成绩想要下降都困难。

最终朱逢博凭借着优异的成绩,考进了同济大学建筑系。

土木工程哪有轻松的?一毕业朱逢博便成了工地里的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,头顶烈日在建筑工地来回奔跑。

上班时间很累,朱逢博把他下班时间后的爱好搬到了这里,为了打发时间,她一边唱一边工作。

唱了几句后朱逢博停顿继续写着报表。

工地的工友正听得入迷:“小朱啊,你别停呀,你刚刚那几句太好听了再唱唱呗。”

这一传十十传百,单位里的人都知道了朱逢博的好嗓音,上班时间都要求她唱歌来听。

23岁那一年,上海歌剧院慰问工人表演,到了以观众同乐的环节,朱逢博的同事们推着她上台。

推脱不掉,她神情紧张害羞,开口又非常沉稳在台上唱了一首歌,台下观众掌声雷鸣。

上海歌剧院的领导的掌声更加响亮,领导也没有想到来工人团体慰问,竟然还找到了一个音乐奇才,这样的好嗓音不唱歌实在是浪费。

为了不让这个奇才沦落,他找到朱逢博邀请她到上海歌剧院。

2

朱逢博喜欢唱歌,面对这个邀请他其实没有理由拒绝,可是想一想现实,自己并没有音乐基础。

只是声音好听到了歌剧院万一唱不上去被人给踢出来,那就不好看了。

还不如抱着自己本专业,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,铁饭碗妥妥的。

朱逢博想不到上海歌曲领导竟然还喜欢阴的,到单位领导那里求了一纸调令,将朱逢博调进了歌剧院。

朱逢博没有音乐基础,单位为了培养,便把她送进了音乐学院去,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对她影响一生的人。

施鸿鄂那是什么人呀?上海音乐界里鼎鼎有名的音乐家,年少成名,16岁时便考入了音乐学院,一毕业就被上海歌剧院内部预定。

那个年头能出国,学习先进音乐知识的是行业顶尖,施鸿鄂就是到保加利亚留学生里的一员。

回国后能力出众,特别是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,赢得业内人的赞赏,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音乐学院的老师。

很多女青年歌手都喜欢去请教施鸿鄂一些音乐问题,朱逢博听闻过他的大名,明白,要找好老师,才能学习好知识,也混杂在其中去找他来请教问题。

刚刚学习音乐的朱冯博,因为没有基础,问的问题总是让资深音乐人感到幼稚可笑,还常常闹出啼笑皆非的笑话。

比起朱逢博的喜欢,与之相反的是施鸿鄂并不喜欢朱逢博,他不理解为什么歌剧院要破格录取,这一位并没有音乐基础的人。

施鸿鄂基于自身的礼貌,解答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后,对要走的朱逢博说了一句:“你的歌并不好。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,本来想要说朱冯博没有音乐基础,唱不了好歌,委婉的表达想要让她知难而退。

朱逢博却把意思理解错了,按照她在学校多年的经验,当老师说你的歌并不好的时候,就是要你多多到老师这里学习。

她心里想岔了路,果然是天才音乐学校,就问了几个问题就明白她的问题。

3

第3天,朱逢博秉承着好学的精神,准时蹲点在施鸿鄂的教室外。

施鸿鄂不知道朱逢博竟然想岔了,照常给她讲了几个简单的题目。

第2天朱逢博照常来找她,看着面前的这个姑娘锲而不舍的精神,还总是会从怀里掏出准备了一天的问题。

他便给她一个机会吧,让她唱唱歌吧。

于是朱逢博第1次在他面前开的嗓子,朱逢博的歌声清脆响亮,虽没有专业知识,却胜在质朴的灵动确实是一块还没打磨好的玉石。

他理解了歌剧院为何破格录取朱逢博,他也很爱惜有才能的人,此后朱逢博再来,他都很热情的教会她,还会给朱逢博专业的书籍。

这一来二去,随着朱逢博的专业知识更加深入,两个人惺惺相惜,竟然产生了暧昧的情愫。

最热烈的一段时间,施鸿鄂觉得夜晚都是难熬的,只想太阳快点升起,第2天去与心爱的姑娘见面。

面前是青年才俊,有才能长相帅气还温柔绅士的施鸿鄂,朱逢博怎么可能不动心呢?

实在是不能谈恋爱,朱逢博在进入上海歌剧院的时候,领导就已经要求过她30岁之前不能谈恋爱,这是一条死规定。

领导的要求实在是没法子,朱逢博23岁才进入上海歌剧院,不能没有音乐基础,一上来就登台吧。

学习音乐知识,4年后成熟也就27岁了,要是早早的谈恋爱,万一还是个恋爱脑结了婚事业不要了,只顾家庭当了家庭主妇更难办。

培养一个人才成本太高了,朱逢博对于事业也有规划,没有被爱冲昏了头,谨记这条规定。

一对暧昧的青年男女,小心试探,隔着一层纱,两个人在脑子里辗转着想“不说一声爱,又没有一句表白,对面真的爱我吗?”

虽然这在其他同事看来,等朱逢博过了30岁顺理成章的事情,当事人却非常不自信。

4

朱逢博深陷暧昧情节时,事业也迎来了发展,她回到歌剧院正式上班后。

歌剧院领导让朱逢博到王昆老师那里去学习,每次登台表演,朱逢博都躲在幕后,听着王昆老师唱《白毛女》

王昆老师是《白毛女》喜儿第1人,声音优越不可多得的女高音,很吸引观众歌剧院的台宝。

王昆听闻朱逢博的嗓音十分喜爱,拉着他传授了很多知识,并且告诉她以后《白毛女》喜儿就得你来唱了。

这句话并不虚假,1955年,朱逢博靠着唱《白毛女》喜儿一战成名,成为了上海歌剧院的当家花旦。

此后《白毛女》成为了她人生中的代表作,一生演绎近2000多场。

故事再说回施鸿鄂,1967年朱逢博马上30岁的年纪,她正筹划着30岁之后怎么怎么跟施鸿鄂表白。

发生了一件大事情,施鸿鄂的同事看他都33岁的年纪了,这么多年来也没看他身边有一个好姑娘,便张罗的给他相亲,一定要替他解决了人生大事。

等朱逢博知道的时候,施鸿鄂相亲都已经去了两次了,心里头很难过。

她写了一张纸条留着朱逢博的大名,留在施鸿鄂的办公桌上,等待夜晚的到来,纸条上面写着晚上11点到排练厅去。

当天晚上下起了瓢泼大雨,但是都阻挡不过这对男女前进的步伐。

朱逢博看着面前的男人,不等他说话直接开口:“8月1号咱们就结婚。”

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。

施鸿鄂直接牵起她的手,喜笑颜开,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,跟自己心爱的女人有一段关系。

而关于那段相亲,实在是个乌龙,一堆人压着他去相亲看好戏,强行拉着捆绑着。

几个一米八几的大汉,他根本跑不了就去了一次,也不知道是哪个天杀的,竟然传闻他去了两次。

说的他是自愿的一样。

5

那个年代的中国,一个字可以总结穷,夫妻两人结婚只有几桌宴会,婚纱仪式等等是肯定是没有的。

倒是有单位分派的一个房子,施鸿鄂看着这家徒四壁,屋子里只有一张小破床很是对不起朱逢博。

朱逢博觉得不要紧,反正大家都是这样的,只要两个人努力一起向上就可以了,

很满意跟爱人有了一个小家,今后就有了拼搏的起点。

婚后的日子很恩爱,第2年朱逢博便生下了一个儿子,父亲两人教会儿子弹钢琴乐器歌唱,是歌剧院里的小团宠。

朱逢博的事业也步步高升,在丈夫的指导下,她结合传统演绎歌曲,同时她打破了音乐界对于流行音乐的鄙视。

是中国最早唱流行歌曲的歌手之一,由她演绎的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《雁南飞》《外婆的澎湖湾》等等几千首佳作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必听歌。

施鸿鄂的《松花江上》至今仍然是传唱经典,收入进了华语乐坛百年经典之作。

夫妻两人联手在各大城市演出走穴,门票常常一票难求。

夫妻双方对于中国音乐史影响至深。

除了本身的歌唱事业外,朱逢博对于中国今后音乐事业的发展也很看重,48岁那一年成立了上海轻音乐团致力于培养一批优越的歌唱人才。

6

只要生活过得去,毫无负担的唱歌,夫妻两人对于经济并没有什么要求,这在关键时候却害惨了他们。

1992年施鸿鄂心脏病突发,看着丈夫在病床上毫无血色的脸,不敢告诉他,翻遍了整个家,只找到了6000块钱。

距离做手术费还差4000多,最终靠着朋友和亲戚们救助。

要知道比他们还名气不如的歌手,都能月入三四万,他们这样的音乐宗师确实在贫困。

两人一直都没有离开单位,这么多年来走穴演出,而且大部分都是慈善和慰问演出,外面报的片酬很高但夫妻两人手上并没有钱。

他们所制造音乐专辑,也是由单位指定。

他们得到的钱并不多,这些年来不乏有几家经纪公司找上门来,邀请他们夫妻两人。

夫妻两人考虑到离开上海歌剧院到并不熟悉的环境中,签署了经纪公司就需要听公司的安排。

夫妻两人追求歌声的纯粹,留在上海歌剧院,有更多的时间,就拒绝了这些经纪公司。

原本以为钱够花,真的只有到疾病来临前才明白之前的只是幻想。

她在医院门口的祈祷,最终留下了自己的丈夫。

2008年,两个老人退休,74岁的施鸿鄂感到心脏不舒服,家里人不敢耽误,送到医院后为时已晚,抢救失败。

最伤心的是陪伴了40多年的妻子朱逢博,丈夫走后,她哭红了眼睛总是不能接受,总是认为他没有走。

她拒绝将施鸿鄂的骨灰下葬,要求百年后夫妻合葬,一起走上黄泉路,来世再做夫妻。

骨灰盒摆在床头,平时会对着床头说一些家长里短,每天播放丈夫喜欢的音乐,摆上好看的鲜花。

如今是她陪伴丈夫骨灰的15个年。

愿他们得偿所愿,一同共赴黄泉,来世再做夫妻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